闽宁镇:见证山海牵手扶贫路
- 来源:
- 互联网
- 时间:
- 2018-12-06
- 浏览:
- 6332次
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国一盘棋,先富带后富。福建帮扶宁夏的“闽宁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图为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的发展中的闽宁镇图片。
“刚搬来时,天上无飞鸟,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12月4日,在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年过六旬的谢兴昌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向记者讲述移民搬迁初期的艰苦岁月。老人说,尽管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但干部群众开垦不毛之地的信心和决心并未动摇。
作为闽宁镇第一代移民,谢兴昌见证了这个纯移民镇发展全过程。
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长卷由此展开。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这一年,也是改变谢兴昌命运的时间节点。当年年底,谢兴昌带着一家老小从西吉县搬迁至闽宁村。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开启了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
“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谢兴昌在闽宁村种玉米,亩产量远高于山区。福建省还给闽宁村派来了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移民种植蘑菇。到2000年,村里的蘑菇棚每栋年收入至少3000元。
2001年,闽宁村“升级”成了闽宁镇,谢兴昌安家的地方,改名为福宁村。
蘑菇、枸杞等特色种植带来的“真金白银”让谢兴昌大开眼界,尝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此后,他奋斗的脚步一直不停歇。落户闽宁镇至今,他家换了4次房,从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闽宁镇摆脱贫困、改写人生的移民不止谢兴昌。今年40岁的周海强,2014年拖家带口从隆德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搬迁至闽宁镇原隆村。住新房、喝自来水……新家四周,卫生室、学校、商店、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条件改善了,可致富路怎么走?”入住新家园,周海强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担忧。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闽宁镇坚持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移民及时就业、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近年来,全镇每年完成订单培训2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周海强和妻子刘小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4年,永宁县引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项目落户原隆村。刘小耐在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里打工,通过参加园区举办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食用菌栽培、蔬菜种植技术。看着妻子成为“技术达人”后月工资3000多元,周海强坐不住了,他报名参加村里的技术培训,如今在银川当厨师,月收入4000多元。“政策好、人帮忙,只要肯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周海强说。
“福建帮扶宁夏20多年的变化,不仅在于带来了产业项目、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体现在人们观念的转变、眼界的提高上,体现在闽宁镇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上。”永宁县扶贫办主任撒奋勇说。
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结对帮扶、互学互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从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宁夏的帮扶力度,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如今,闽宁镇已有6.6万人口,全镇移民群众人均年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2017年的11976元。
福建帮扶宁夏的“闽宁模式”,已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刚搬来时,天上无飞鸟,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12月4日,在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年过六旬的谢兴昌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向记者讲述移民搬迁初期的艰苦岁月。老人说,尽管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但干部群众开垦不毛之地的信心和决心并未动摇。
作为闽宁镇第一代移民,谢兴昌见证了这个纯移民镇发展全过程。
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长卷由此展开。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这一年,也是改变谢兴昌命运的时间节点。当年年底,谢兴昌带着一家老小从西吉县搬迁至闽宁村。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开启了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
“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谢兴昌在闽宁村种玉米,亩产量远高于山区。福建省还给闽宁村派来了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移民种植蘑菇。到2000年,村里的蘑菇棚每栋年收入至少3000元。
2001年,闽宁村“升级”成了闽宁镇,谢兴昌安家的地方,改名为福宁村。
蘑菇、枸杞等特色种植带来的“真金白银”让谢兴昌大开眼界,尝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此后,他奋斗的脚步一直不停歇。落户闽宁镇至今,他家换了4次房,从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闽宁镇摆脱贫困、改写人生的移民不止谢兴昌。今年40岁的周海强,2014年拖家带口从隆德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搬迁至闽宁镇原隆村。住新房、喝自来水……新家四周,卫生室、学校、商店、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条件改善了,可致富路怎么走?”入住新家园,周海强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担忧。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闽宁镇坚持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移民及时就业、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近年来,全镇每年完成订单培训2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周海强和妻子刘小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4年,永宁县引进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项目落户原隆村。刘小耐在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里打工,通过参加园区举办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食用菌栽培、蔬菜种植技术。看着妻子成为“技术达人”后月工资3000多元,周海强坐不住了,他报名参加村里的技术培训,如今在银川当厨师,月收入4000多元。“政策好、人帮忙,只要肯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周海强说。
“福建帮扶宁夏20多年的变化,不仅在于带来了产业项目、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体现在人们观念的转变、眼界的提高上,体现在闽宁镇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上。”永宁县扶贫办主任撒奋勇说。
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结对帮扶、互学互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从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宁夏的帮扶力度,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如今,闽宁镇已有6.6万人口,全镇移民群众人均年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2017年的11976元。
福建帮扶宁夏的“闽宁模式”,已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甘肃旅游 甘肃旅游网 甘肃旅游报价 甘肃旅游线路 甘肃旅游团报名